第522章 爱国卫生运动-《1850再造中华》


    第(2/3)页

    二十年时间,对于在座的军政委员们,已经有些太长了。古人死亡率高,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在座最年长的资政院议长杨国琛,年近六十,已经算是高寿了。他可从不指望能活到八十岁。

    实际上,在现代抗生素发明之前,人类饱受疾苦困扰,各国人口平均寿命普遍不高。抗生素的发明,直接将人类平均寿命拉长了十年以上。

    帝国在医药领域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发明了阿司匹林等新药物。抗生素这一块,则初步发明了大蒜素。但工业生产大蒜素的技术条件还不成熟,大蒜素产量始终提不上去。

    尽管如此,众人还是被杨烜描绘的图景所振奋。二十年是一代人的时间,若从现在开始精心培养下一代人,二十年后,国人精神面貌一定会焕然一新,中国也将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回到《爱国卫生运动推进方案》上,众人开始讨论。资政院议长杨国琛尤其热心,率先提出了一个问题:

    “按照方案,乡级以上政府,需建立一所公立医院;村一级,需培养一名赤脚医生。公立医院自不必说,需要财政供养。赤脚医生为兼职,收入不稳定,如何保证赤脚医生队伍的稳定?”

    这个问题,堪称是爱国卫生运动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政务卿陆雨晨具体负责此事,对此胸有成竹,说道:

    “皇上对此亦很重视,亲自参与了论证。赤脚医生虽为兼职,却受到一定的财政补贴。政府无偿培训赤脚医生,为赤脚医生提供必要的行医工具。赤脚医生从医院采买药物,亦能享受到优惠。”

    海军司令唐约翰颇有些不可思议。在他的家乡美国,医生是个受人尊敬的职业。有名望的医生,常常毕业于专业医学院,需要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才能出诊。

    帝国显然没有这么多的专业医生,却想在村一级普及医疗,为广大农民提供廉价而可靠的医疗服务。这,能行得通吗?

    他忍不住问道:“农村里的赤脚医生,可以提供哪些医疗服务?”

    杨烜穿越前,外婆便是赤脚医生。她年轻时因思想积极,被大队选派到县里参加赤脚医生培训,从此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