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爱国卫生运动-《1850再造中华》
第(1/3)页
在杨烜的指示下,政务院卫生部牵头制订了一个爱国卫生运动推进方案,提交军政委员审议。爱国卫生运动最直接的初衷,在于预防和减少疾病,保护民众身体健康。
在十九世纪中期,不唯是中国,世界各国卫生条件普遍较为落后,民众平均寿命很低。遇到灾荒,非常容易发生瘟疫,造成人口大量死亡。
在不久前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共计约五十多万军人死亡。大多数士兵并非阵亡于战场,而是因为战场卫生条件差、野战医院条件简陋,伤员无法得到有效医治而死亡。
一个可资参考的案例是:战争伊始,由于没有护士且医疗条件恶劣,英国参战士兵死亡率高达42%。
之后,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抵达前线并服务于战地医院,为伤员解决必须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对他们进行认真的护理。仅仅半年时间,该战地医院伤病员的死亡率就下降到2.2%。
为此,英国名流已经开始呼吁开展医疗改革,并在伦敦集资,帮南丁格尔创办了一所护士学校。
杨烜认为,均田运动过后,老百姓将初步实现温饱。其次,便要改善老百姓的卫生健康情况,培养老百姓的爱国意识。开展一场深入而持久的爱国卫生运动,实有必要。
在审议《爱国卫生运动推进方案》时,杨烜特意强调:“我们要弄清楚,爱国卫生运动是为大多数人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在城市,运动要面向普通市民,动员广大市民。在农村,运动要面向普通农民,动员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占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卫生条件落后,是此次运动的重点。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爱国是核心,卫生是根本,运动是方式。通过运动,要培养全体国民的卫生文明意识,使全体国民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要在全社会形成讲究卫生的风气,预防、减少以至消灭疾病,提高全民卫生健康水平。同时,还要借助爱国卫生运动,培养国民的文明意识、纪律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
“这场运动将是持久性的,每年都要定期开展。我们要以二十年为一个阶段,通过一代人的时间,让中国广大城乡焕然一新,把下一代培养成一个讲文明、讲卫生、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等民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