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比如襄阳死守战中,最后剩下的那些士卒,在这一次大幅度的升职浪潮中,亦有几人爬上了副将、部将的位置。笔趣阁Ww『W. biqUwU.Cc 又比如当年跟随宗平在春风渡四千破一万,又五百残兵偷城的最后剩下的那两三百人,亦有人高升,成为一军官员的中坚力量。 这是个信号! 对于武将来说,这是个让人振奋的信号。 官家忽然重用了宋金二次大战的功臣,明显是在告诉天下臣子,朕又有了要北伐的雄心,你们这些沙场武将可要准备好了…… 盛世无英雄。 乱世出武臣。 宋金二次大战后,闲了几年的武臣们都感到机会来了。 从隆兴大战之后,官家励精图治,到今年乾道三年,虽然还没达到盛世的风光,但如今国内国泰民安,再有个几年,恐怕真能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北伐恢复江山。 作为武将,对此喜闻乐见。 然而朝中的主和派,却忧思重重。 好在官家在此次大封之后,并无其他更为激进的动作。 毕竟盛世的风华刚显。 就算要北伐,至少也还得等上三五年——一场战争带来的创伤,并不是短短两三年就可以修复的,况且从隆兴二年到乾道三年,四年的时间里不仅要修复战争创伤,还要累积财力为北伐准备。 至少也得十年左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可以说,官家此举,便是远见的布置。 为将来的北伐储备人才。 这个局面就是:只要大宋有了一定的国力,官家不仅有心,有能力,还有人来北伐恢复江山。 有道是文成武治。 官家意图北伐,当然不会只重用宋金二次大战的功臣武将。 那些有着经略之才的读书人文臣,不少人也纷纷被吏部考核后,受到了的官家的擢升。 最为显耀的便是建康知府6游,便擢升为淮南东路转运使,权兼建康知府,加封正奉大夫,入宝文阁待制。 隆兴二年春闱中高中一甲状元的木待问,入阁之后在外地出仕了几个月,随着这一次大幅度的人事变动,木待问前往建康,权兼建康府通判。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