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国语-《1850再造中华》
第(2/3)页
现代普通话早已失去了入音,闽南话、粤语、客家话中,仍然保留着入音字。日语中的促音,实际上也来源于古汉语中的入音。
古汉语发音复杂,艰涩难学,实际上并不利于普及。
譬如说,明清两代皆实行官员回避制度。明代规定较严,实行南人北官、北人南官的官员任职规定,即南方人在北方做官,北方人到南方做官。
由于南京音复杂难学,实际上只通行于官场和上流社会,普通老百姓根本就学不会。
当时地方官员审议案件,处理老百姓的纠纷,根本就听不懂当地的方言,每遇诉讼,必须安排胥吏从中翻译。这就为胥吏把持地方、欺上瞒下,提供了可乘之机。
元朝、满清以异族统治中国,蒙古人、满人也学不会这种复杂的语言。实际上,自从南北朝起,汉语发音就向着简单化的趋势发展。
到了清朝雍正时期,雍正皇帝事必躬亲,难以忍受广东、福建人的方言。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帝下了一道著名的圣旨,说:
“福建、广东人多不谙官话,着地方官训导。廷臣以八年为限,举人、生员、贡、监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
同时,雍正帝还设置“正音馆”。满清自雍正六年,正式放弃南京官话,改以北京官话为标准音。
满清的北京官话,与当代的普通话已经相当接近了。北京官话只有四个声调,语音不如南京官话丰富。因此,北京官话下的汉语,同音字较多,发音亦不够抑扬顿挫。
但北京官话简单易学,受众范围更广。相比于明朝时期的南京音,北京官话普及范围更广。
北京官话通行一百多年,早已被国人所接受。因此,杨烜建号称帝时,并无南北偏见,毅然决定以北京官话为帝国标准音,称之为“国语”。
相比于汉语发音的优美,杨烜更看重汉语的实用性和通用性。在他看来,汉语是为所有国人服务,并非只是为读书人、官员服务。
早在三年前,杨烜便在岭南地区推行简体字、罗马拼音。简体字和罗马拼音既是扫除文盲的利器,也是普及国语的重要工具。
即便是河仙府这样的偏远地区,亦要大力推行简体字和罗马拼音,进而普及国语。知府鄚文沅一向重视教育,贯彻教育方针颇为卖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