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争夺海权-《1850再造中华》


    第(2/3)页

    下一步,帝国将拿出切实措施鼓励造船业。一方面,海军将继续向造船厂下订单,攻关一干吨以上的铁甲舰。另一方面,帝国鼓励企业、私人购买商用船只。

    根据《国防动员法》,商用、民用船只上应当预留改装空间,确保在战时可以改装为武装商船,甚至直接改装为军舰。

    第三,必须着眼长远,占领若干殖民地,建设若干海军基地。

    殖民地可以转移国内过多人口,可以获得廉价原材料资源,也可以销售国内工业产品。对于蓬勃待发的中华帝国而言,占有殖民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海军基地可以扩大海军活动区域,进而提高帝国影响力。海军可以为海外贸易保驾护航,反过来又能保护海军基地、海外殖民地。

    第四,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巩固海防,保卫海外领地,确保帝国沿海、海外殖民地、海军基地之间的海上交通线。

    此乃掌控海权最重要、最基础的措施,其决定因素主要有:

    (一)地理位置。中国传统上是一个陆权国家,国家的扩张通常走陆路。但在封建时代,陆路扩张有着天然的局限性。

    譬如,中国西南边境有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还有澜沧江、雅鲁藏布江这样的大江大河。这种难以逾越的自然阻碍,决定了传统中国在西南地区扩张的极限,也决定了传统中国在西南地区的边界。

    但海上就不一样了。地球四分之三的表面都是海洋,即便经过了大航海时代,世界上还有许多无主或半无主的土地,值得帝国开拓殖民。

    当前,帝国大力经营中南半岛,先后征服交趾、柬埔寨、老挝,又将在这三国设置行省。

    中南半岛再往南,越过大洋,有爪哇、吕宋、婆罗洲等大岛,由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等弱国控制。华人大量移民以上各岛,帝国亦在当地扶植了华人同盟会。

    可以预想的是,一旦帝国统一了中国,消灭了北方的满清,必将大力经营南洋。帝国的扩张,将着重于海上,而非陆上。

    帝国获得阿拉斯加以后,可将海权拓展到北太平洋,并与外东北连成一气。

    (二)自然构造。特别是海岸线,是帝国通向海洋的便利通道。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具备很大的海洋潜力。

    诸多大江大河发源于内陆,奔腾数干里流向海洋,既养活了沿岸数以亿计的百姓,也沟通了内陆与海洋,促进了帝国内陆与沿海的融合。

    举其大者,有长江、黄河、钱塘江、珠江、黑龙江、松花江、辽河、淮河等。而中国的周围,除了俄国之外,其余都是小国,边界大多险要,易守难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