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工商业-《1850再造中华》
第(3/3)页
(历史上,郭嵩焘就像一个孤独的先驱者,思想不被理解,行为不被接受。洋务未成风气时,他就大谈洋务,受到顽固派的攻击。洋务风气渐开时,他开始批判“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同样不容于洋务派。
(倒是他在欧洲担任外交使节时,风度翩翩,不卑不亢,按照国际惯例办理外交事务,受到欧洲各国的一致好评。)
从肃顺的话语中,郭嵩焘也能看出来,肃顺受咸丰信任,是当今朝廷中最有魄力、最想改革弊政的人。但满清积重难返,肃顺同样不敢大刀阔斧的改革,只能小心揣摩咸丰的心思,做一点修修补补的工作。
他不由得想起了中华帝国。与满清相反,中华帝国完全没有这种历史包袱。中华帝国推行重商主义,除了立法、争取商人阶层支持外,还有一个简单粗暴、直截了当的大杀器:均田免赋!
中华帝国每占领一地,就把地主的土地平均给农民。农民有了土地,可以实现温饱,不会再揭竿而起。困扰中国两干年的民变问题,至此得到彻底解决。
地主失去土地,也无法再购买土地。因为按照当前的均田免赋政策,除非由政府统一征购,禁止私人买卖土地。在均田免赋的过程中,地主得到工厂股票、国债等补偿。
这些五花八门的金融品并不能像银钱那样自由流通,最终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工商业投资。
满清政府的支持者是地主,地主的最大财产就是土地。满清显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仿效中华帝国实行均田免赋。
各国历史经验表明,不解决土地问题,就无法有效地发展工商业。而工商业正是洋务的重中之重,中华帝国与大清国争夺天下,归根结底要看谁的洋务办得更好,谁的工商业更发达。
中华帝国的工商业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而满清工商业仍在艰难起步。虽然兴办了一些企业,但大都是官营企业,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至今连洋枪洋炮都无法仿造,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子弹。
联想到这些,郭嵩焘的心情更加黯淡,与肃顺、高心夔谈洋务的兴致都提不起来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