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抗税-《大明:我真的只是普通人》


    第(2/3)页

    街上的百姓多对他们颇为冷淡,并不像其他地儿的百姓的那种敬畏。

    “要我看处理此事最好的结果,便是把江南之地的这些人往内地迁徙,只留下少部分的,也就掀不起什么大浪了。”汤和道。

    汤和从始至终最大的建议就是迁徙。

    刚到湖州的时候就想把那些富户往贫贱之地迁,到了湖州几日,发现普通升斗小民对大明的拥护度也不是很高,便想着把这些人统统往内地迁。

    迁走了这些人,张士诚在海外的余党就会彻底断了支援。

    到时候,他们漂泊在海外,根本就不足为惧了。

    迁移可并非解决此事绝佳的选择,江南之地本富庶,想要民富国强靠的就是此处。

    一场人口大迁徙,得耗时数年之久。

    数年时间对此地的经济发展是会有很大的影响的,想要恢复成如今这般,甚至比现在更富庶,怕是得数十年时间。

    十几年时间,那可不久了。

    一个朝代的国祚才能持多久,把这十几年时间利用好,富国强民不好吗?

    再者说了,现在这个时候的条件这么恶劣,不管去哪里只能靠走。

    适应人生存的地方基本上已经有人了,若把这些人迁徙过去也只能去人烟稀少之处。

    人烟稀少之处往往不适应人生存的,这些人过去大部分都凶多吉少。

    而且,不是有那么句话说的好吗?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外面再好,可没有几人愿意背井离乡的。

    这些人对大明朝廷的认可度本来就不够,若强行把他们迁走,怕也不是说句话就能解决了的。

    少不了会有流血的冲突事件发生。

    不管怎么说,这些人都已是大明子民了。

    一旦有冲突,但损害的可皆是整个大明的利益。

    而且,任何事情的解决堵都不如疏。

    这些人即便能平安到达被迁徙之地,那是否得派官兵看着。

    看着的这些官兵浪费的不也是朝廷劳力?

    这些官兵若能从此不需人手的事情上分身出来,不也能垦荒,甚至做些手工业之类的。

    汤和出言,陈恪再次反驳,道:“非也,信国公,这些百姓对我朝的认可度不够,其原因还是我官吏做的不好。”

    湖州知府也在,陈恪说官吏做的不好,可也包括他。

    陈恪出言,湖州知府正准备开口,被陈恪打断。

    “你别说,你对你治下这些百姓时,多想着他们都曾是张士诚治下的,也想着他们之中也不少人还在与张士诚余党有所勾连,从未以平和心态,把他们当成他们是我大明百姓对待过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