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惊蛰(十二)-《一个人的甲午》


    第(2/3)页

    夜色如墨,星辰寥落。宫殿的阴影在夜晚中显得威严而沉默,几许习习凉风中,回荡着光绪与陈卓若有若无的脚步声。

    “总参谋部的命令已经下发到各处了,威海、旅顺各处军港已经加强了戒备,严防日本方面有所异动。朝鲜那边,微臣日前已严令杜振武密切注意朝鲜日军的动向,驻防兴宣府的新建陆军第三镇左协,也做好了应付日军突然发起攻击的准备,辽东聂士成部也抽调部分兵力进驻到鸭绿江一线,随时准备增援朝鲜平壤…………”陈卓跟在光绪身后静静说道。

    光绪点了点头,神情淡淡的,似乎有些不在意的样子。

    “做好应付突发事变的准备是应当的,但是也不要搞得来如临大敌的样子,局面还不至于恶化到那样。日本人倘若真的有实力把这场战争进行下去,当初就不会从山东半岛撤军了,现在的紧张空气不过是暂时的,中日刚刚签订合约,这个时候日本如果贸然撕毁合约挑起战端,在外交和国际舆论方面他们就输了,日本人虽然疯狂好战,可也不傻,不会看不清形势,这件事情终究还是要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的。”

    “微臣明白。”陈卓微微倾了倾身子上的严峻神情依旧如故。

    光绪停住脚步,侧过身看了陈卓一眼,忽然轻轻一笑道,“是不是心头有很多问,不明白朕为什么要如此?”

    陈卓不由得一怔,抬起头望着光绪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说道,“微臣心中确是有很多困惑不解之处,不明白皇上为何要冒如此风险去做这样的事情………”

    这次的惊蛰计划,除了军情处以外朝大臣中也只有陈卓知道详情些天来他虽然憋了一肚子的问,可他向来都是军人严格服从的举止,从来不会去质皇上的旨意,今日听到皇上发问,犹豫片刻终于还是有些憋不住了。

    “你是从日本回来的

    对于日本国内的政局,却未必了解的透彻分明。日维新以来出类拔萃的人物风起云涌,似乎是这个国家积累了两千多年的精华,都一股脑的全冒了出来。然而在这些人当中,真正能够驾驭住日本国内的政局,平衡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能够引领日本未来发展方向的人物只有伊藤博文一人…………”

    光绪面色沉郁的望着夜空,心绪起伏时竟也有些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感觉。

    伊藤博文,一个出生在日本长洲藩贫农家庭的儿子没有什么骄人的背景身世,却在门阀观念甚重的日本政界脱颖而出与主持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所有政治改革,建立内阁制,创立日本宪法,力主开国进取,在中日近代化的比拼中,引领日本这样一个贫瘠的小国一飞冲天,登上亚洲之巅。这样的经世大才,如何去评说?…………

    “朕心中于伊藤博文,是敬佩而非畏惧。纵然伊藤博文不死,朕相信以我们这个国家的国力,也必将在将来击败日本,然而这条路将会走得分外艰难曲折。你回国这么长时间了,想必对政局也有所了解。我们这个国家外表看起来光鲜,内里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民生凋敝,财政混乱,国力衰弱,军队弛弊,朕无时无刻不想着振兴国势,可是朕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啊?日本人虎视眈眈守在我大清的卧榻之侧,觉不会眼睁睁看着我们强大起来。甲午就是前车之鉴,不先剪除掉日本这个心腹大患,我们这个国家就没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来改革弊制………”

    光绪猛地转过,目光紧紧的盯着陈卓,心中就如同惊涛骇浪般层层翻滚,汹涌起伏。

    “所以朕要快刀斩乱麻,伊文一死,日本政局必然会陷入混乱,以日本政局上面的那几个人,无论将来谁主持日本政局,他都很难有伊藤博文那样的声望和能力驾驭住局面,当然,他们的大政方针或许不会有太大改变,但是缺少了这样一个引领时代潮流的人物,朕不相信他们在关键时刻不会犯错误。英雄造时势,可英雄终将是不可复制的啊………

    更何况伊藤文之死,就是在日本人心中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以他们这个民族的疯狂,必然会念念不忘复仇雪耻。现在你明白朕为何不顾你们总参谋部的竭力反对,公布我大清的整军计划了吧。朕这样做就是要刺激日本,而将来朕还要不断的刺激它,挑衅它,逼着它和我们一起扩充军队,购买军舰,用我们国家的国力去消耗它,拖死它,把它彻底拖入绝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