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 2 章-《凤戏游龙》


    第(2/3)页

    也不知道那浙商是怎么运作的,没过几天,消息传来,这地,竟然真就叫这位富商买成了!期间,这位究竟收获了百姓多少“人傻钱多”式的真诚关心,实在不得而知。

    此商人对此也不生气,他深信此地是个聚财的好地方,一拍茶案一跺脚,留着那泥台子,以之为中心,三面环楼,两旁设楼梯,平地起了个二层的小楼,建成了一个戏楼会馆,专门招待贵客在此看戏。

    这戏楼子坐北朝南,北、东、西三面皆设楼座儿,二层加上披檐,戏台子上木雕花罩,室内绣盏雕栏,无不奢华,随着众多名角儿在此亮相登台,名声毫不意外传的更响。

    此处一到夜晚,风流人物云集,达官显贵齐聚,名流豪富趋之若鹜。

    没过几年,正乙祠戏楼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招待会馆演化成为权贵聚会之地,从一个破落庙摇身一变,成了京中名噪一时的风月地,至今日不衰,竟有越来越红火之势。

    当年那嘲笑商人“人傻钱多”的小民们,被结结实实地打了脸,只能悄没声儿地找没人的地界儿去咬牙消化“脸疼”,只恨自己不是发大财的命,更兼有眼无珠。

    有戏楼就得有戏班子,不然你让达官贵人们自己唱戏自己听?

    晋朝以前,大多戏班子都是从不专门呆在一处的。

    伶人生活奔波,俯仰东西,连阅数州,最终老于歧路,简直是宿命。

    路途上的肩挑车载,水路流船,这等辛苦暂且不提,途中若是遇到特殊情况,往往不能准时登台,反而平白砸了自己的招牌买卖。

    这种事儿,在正乙祠戏楼里,是万万不能发生的。

    当初那浙商建这正乙祠时,专为在京城宴请显贵为自己经营往来铺路所用,权贵要看戏找乐子的时候,你这做东的人张口说“抱歉大人,戏班子在路上还没赶到呢”——这简直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式的玩了命作死,不用等到明天,今儿个你就不用在京城讨生活了,卷上你的铺盖卷儿,哪凉快哪呆着去吧。

    是以,正乙祠戏楼中虽然偶尔也有其他班子的艺人亮相,更常有享誉京城的其他名角儿来串场儿,但大体上,这戏都是让一个戏班子包了去。

    此班名曰“集秀”,班中乐师优伶技艺俱佳,声音之细,体状之工,令人神移,每日亮台,座客极盛。

    戏班子的正经金主自然是那位盖了戏楼子的浙商,然而此班对外的班主另有其人。

    此人姓易,大名易刚,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年方二八。易姑娘虽然在这风月之地长大,家教却严,品行也一向端正,容貌却颇有姿色,年前经人说媒,又得父母之命,许给了京城另一大戏班福庆班的青衣名角儿陈紫云。

    前朝时候,伶人属于“下九流”,隶属贱籍。谁家若是出了个唱戏的,那简直是家门不幸、奇耻大辱,死了都不准入祖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