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只过了一小会,雷达操作员就叫了起来。 他左顾右盼,报告道:“有情况!冒出来好多个回波信号,大概在一七二公里外。” “不是?咱这個方向能遇见敌人?”飞行机械师感到不可思议。 “如何?跟大舰信号特征吻合不?对不对的上?”领航员赶忙接着拿起红色铅笔在日志和海图上写写画画起来。 好几人都围了过来,一齐盯着A型示波器和PPI平面显示屏。 雷达操作员指着显示屏说:“看,一整个舰队。” 鸬鹚二十七号随即发出第一封电报:「发现不明舰队,电探侦测到远方多舰,本机坐标北纬36°1',西经152°28',目标相对本机北偏西2度170公里。时刻记为十六时整。」 六分钟后,鸬鹚二十七号又发出第二封电报:「目标方向有疑似浓烟升空,烟柱甚大,清晰可见。」 一支军队、一名将领强弱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和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关系,犯错一次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犯错。 知错就改看似很容易,实际上能做到的人已经算出类拔萃。 这在各大列强军队都能找到例子——俄国人吃亏后完善了大纵深作战理论;日本人吃亏后改用了岛屿纵深防御;美国人吃亏后总结了磁性战术。 战争持续了好几年,大大小小的海战也发生了数百次。 大明海军总结的经验教训之中,优先级排列首位的其实是索敌能力,周长风的用词更加现代化,他将之叫作态势感知能力。 航母采用大编队还是小编队?舰载机打击战术是多波次还是一锤子买卖? 与索敌能力相比,这些似乎都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未来的发展趋势无疑是雷达,而受地球曲率制约,电磁波发射机自然是越高越好,理想的搭载平台就成了飞机。 因此在周长风的支持下,明军早在至昌四十年就上马了预警机项目。 除了那些不具备实战价值的试验品,首种投入使用的是元年式机载搜索电探,它被安装在四〇式大型水上飞机上,这种米波雷达可以探测到最远70㎞的单艘大型战舰或100㎞的舰队。 在之前万里奔袭时,它就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且,最近一年多的太平洋反潜战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然明军可不满足于此,所以元年式机载雷达刚定型量产时马上就继续开展下一代的研制工作了。 这个项目的主体设计由广州天宁电讯公司负责,最关键的雷达之心——多腔磁控管的开发则交给了上海雍畅电气公司。 最终的成果就是今年八月份才初步通过测试的二式搜索电探。 这是一种微波雷达,工作在分米波段,最开始使用鱼骨状八木天线,随后改用碟形抛物面天线,波长32㎝,频率775MHz,峰值功率160kW,最远能够探测到180㎞开外的舰队,如果环境条件非常良好甚至还能更远些。 比之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的探测精度更高,总的来说是优大于劣,称得上是质的飞跃。 空军和海军分别订购了100套和480套,而且强调以最快速度交付,需求之迫切体现在海军甚至连两部原型机都给买下来装上飞机投入使用。 原型机虽然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瑕疵和问题,但又不是不能用! 大明海军在雷达搭载平台这方面倒是具有独到优势——同时装备了优良的大型水上飞机和高速水机母舰。 小飞机装不了大雷达,大飞机又无法由战舰携带,运载和保障大型水上飞机只能由水机母舰负责。 该省省、该花花,各大列强往往都通过货轮改装为水机母舰这种辅助船只,比如美军的丹吉尔号是从货轮改装而来、英军的里维耶拉号是从火车轮渡改装而来。 好处是便宜省事,坏处是航速慢。 明军的洞庭湖级也以货轮改装而来,但西湖级却完全不同,她是专门设计建造的高速水机母舰,设计初衷就是为了能伴随舰队行动。 比如美军的PBY卡特琳娜水上飞机虽然有强大的ASV搜索雷达,然而其搭载平台跟不上舰队的步伐。 此次,西湖号和太湖号水机母舰各自搭载的两架四〇式水上飞机都安装了这种新型雷达,外观上的标志性特征就是机鼻凸出的半球形雷达罩,里边是抛物面天线。 另外兵部军器局统一了繁杂的雷达命名方式,全部改用更直观清晰的汉字加数字编号,一目了然,比如二(年)式搜索雷达就改称为搜三型机载搜索电探,其中的“三”意为第三种型号。 美军舰队出现在了北边? 而且还升起了很显眼的大股黑烟? “怪事!咋跑那边去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