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撤退、撤退,离开这个地方!” 最后一辆M25装甲车的乘员们战意全无,见状不妙当即开溜。 从前在镇压殖民地示威时有多么的威风,现在就有多么的狼狈。 周长风当年委托应天兵工厂捣鼓出来的火箭推进榴弹可以说非常简陋,本质上相当于历史上的早期型铁拳,只不过有了重复发射的能力,并增加了握把。 经过一些细节修改后,它被定型为三七式战防火箭发射器,但明军将士们也习惯性的将它叫作“火箭筒”。 因为本就没打算在战争初期就使之拥有过于夸张的性能,所以工程师们故意限制了它,但它依旧是一种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兵器——即使是轻步兵也能在几十米开外毁灭坦克。 从今往后,坦克兵们再也不敢在面对步兵时肆无忌惮了。 在明军登陆东瀛列岛、平定日本时,一部分实验品就已经投入使用用于实战测试了。 当时一些西方列强的军事观察员注意到了这样兵器,但没有重视,因为日本人几乎没有装甲载具,所以明军基本都用火箭筒打击土木工事,这让欧洲人以为这仅仅是一种独特的榴弹发射器。 “兄弟们,这帮家伙已经胆战心惊了,大胆些,上!” 带队的侦搜排排长朗声下令,然后举起信号枪朝天发射了一发信号弹。 没有了作为倚仗的装甲车,西岸桥头堡的英印军们哪儿抵挡得住凶猛的明军官兵们? 所谓二百米内硬功夫,步兵作战的精髓就在于近距离战斗的能力。 射击、投弹、爆破、土工、刺杀五大本领,散漫松懈的大英帝国殖民地军队没有一样能和陆战一旅相提并论。 在这数十米内的近接作战中,缺乏自动武器的英印军吃了大亏,几乎被打得找不着北。 武器差距还只是一方面,人员素质的差距那就更大了——军中人才济济,而侦察单位本就是精锐,云集于此的“神仙人才”自然更多。 那位曾随同周某人前往巴达维亚执行袭杀行动的神射手郭生根中士也在这个侦搜排之中,他现在已经是准尉军衔的候补军官了。 他使用一支不带光学瞄准镜三五式半自动步枪,不到半分钟打光了一个弹匣,取得了让人嗟叹的夜间速射十中八的战果。 被7.36×56㎜步枪弹撂倒的英印军尚在血泊中挣扎着呼救,但哪儿有人能搭理?他们很快就因为失血过多而咽气。 “我们需要支援!现在!现在!炮击、援军,把任何你们能派的都派过来!” 西岸桥头堡守军指挥官安德鲁上尉扯着嗓子疯狂地对着电话话筒叫喊,但是周围密集而响亮的枪声让他完全听不清话筒那边的答复。 己方恩菲尔德步枪和布伦轻机枪的声音变得有些稀稀落落,而对方的枪声则愈来愈近。 “嗒嗒”的脆响是发射.351温彻斯特步枪弹的二十式自动枪的声音;“哒哒哒”的连续扫射声则来自三四式冲锋枪。 英印军士兵的抵抗越发无力,他们只敢举起枪朝大致方向胡乱射击,能否击中明军士兵只能看上帝是否赏脸,然而他们很快就会被手榴弹炸得晕头转向,随后被一拥而上的侦搜排官兵们打成马蜂窝。 猝然,一阵低沉的轰响从远处传来,犹如隆隆滚雷。 紧接着,连串的炮弹就落在了登嘉楼河的东岸,转眼间,那二百米宽的地方便被绚烂的耀眼炮火所笼罩。 原本的火力侦察结果变成了渗透突袭?而且还把英印军在西岸的桥头堡搅和得摇摇欲坠? 这样的结果让周长风也格外惊讶,他觉得只要对方布置好雷场、然后做好基本的警戒,侦察单位即使好不容易渗透了也没办法扩大战果。 他随即命令提前展开进攻,看看能不能赶在英印军爆破珀特大桥之前将之攻占。 于是突击集群中的炮兵部队迅速组织了火力覆盖,在东岸形成拦阻区域,封锁英印军增援珀特大桥的路线。 之后,陆战一旅直属战车队配合两个队的陆战队步兵、一个排的陆战队工兵发起进攻,攻占西岸桥头堡。 在照明弹的映照下,十多辆坦克和密密麻麻的步兵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只是远远的看到他们正在靠近,残余的数十名英印军士兵就瞬间崩溃了,不顾军官的呵斥和警告,开始亡命奔逃。 “惊弓之鸟啊,这些家伙真就是一群无胆鼠辈。”直属战车队队长有点无语。 稍后,工兵们开始清除雷场中稀疏布置的地雷。 在开辟出一条可供安全通行的小路后,十多辆三八式中型坦克与三百多名官兵便抓紧时间迅速通过,占领了西岸的桥头堡。 第(2/3)页